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ag百家了有什么技巧 > 新闻动态 >
导语
当工作压力袭来时,我们常向外寻找解药,却忽略了内观自愈的力量。本文分享将王薇华博士自创的“积极心理咨询四观法”转化为职场自我觉察的实践路径,通过观察情绪信号、倾听内心对话、追问深层需求、践行互助行动四步骤,把压力转化为共情能力。这条从自我关怀到助人情怀的转化之路,或许能为您打开新的视角。
感恩师父(王薇华博士弟子班学员对她的敬称)再次创新。6月15日晚幸福力咨询师3期第二场直播课,师父以真实的接诊案例为引,将积极心理咨询巧妙融入模拟就医的全新模式,以医者独有的“四观”理论展开精妙阐述。“观望”,用敏锐目光捕捉来访者的肢体语言与神情变化;“观闻”,认真倾听话语中的情绪与故事;“观问”,通过巧妙提问挖掘深层问题;“观切”,精准把握来访者内心的症结(心症)。这份教学智慧令人由衷钦佩。师父以突破传统的魄力,用一针见血、直言不讳的犀利风格,突破咨询方法的桎梏,在短时间内达成案例目标。更令人赞叹的是,即便经历无数次心理咨询实践,师父依然能以“好玩”“有趣”来诠释这份事业,尽显“历尽千帆,归来仍是少年”的初心。
展开剩余83%对标师父的精深造诣,作为咨询新手的我,还需持久的锤炼与打磨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今天,我尝试从职场人视角,运用“观望”、“观闻”、“观问”、“观切”四个维度进行自我觉察,分享如何将日常工作压力转化为理解他人的共情能力,期待当您被繁重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,不妨尝试从内观自身情绪变化入手,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培养助人情怀,让职业压力成为成长的阶梯。值此,也向丽丽老师之前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致以感谢!
一、观望:觉察压力下的情绪暗流
当办公室只剩下最后一盏灯,键盘敲击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刺耳时,你是否注意过自己紧锁的眉头?当方案提交截止日期临近,领导突然改变方向,手心是否不自觉地冒汗?当日复一日的满屏工作提醒充斥眼前,是否有胸口发闷的现象?这些细微的身体信号,正是情绪变化的预警系统。长此以往高压环境下,人体会分泌大量皮质醇,导致注意力涣散、决策能力下降。
观察自己在压力下的典型反应,是内观的第一步。有人会陷入自我怀疑:“是不是我能力不够?”有人则可能产生抱怨:“为什么总把这些任务丢给我?”记录下这些即时想法和身体感受,能帮助我们跳出情绪漩涡,以观察者或第三方的视角审视自我内心活动。就像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判断病情,我们也能通过自我观察发现情绪的“病灶”。
二、观闻:倾听内在的声音
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,兼具天使与魔鬼的双重特质。在压力面前,我们内心往往会出现天使与魔鬼的轮番决斗:当部门人手不足时,天使声音会说:“我需要重新调整,安排优先级”,而魔鬼声音可能会说:“不可能的,根本做不完,领导就是在压榨我”。
倾听这些声音时,提醒自己要“认真”地闻、“辩证”地闻、“系统”地闻。要特别注意那些反复出现的负面思维模式,比如“‘干不完’‘领导就是看我好拿捏’”这类绝对化思维。认知行为疗法(CBT)指出,改变这些不合理信念是缓解压力的关键。当发现自己陷入负面思维时,不妨多问几个“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?”“真的是这样吗?”“有没有其他可能?”通过自我理性对话来打破情绪困局。
三、观问:追问情绪背后的深层需求
每一种负面情绪都藏着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,也就是“症结所在”。因繁重工作感到愤怒,背后可能是渴望被认可的需求未满足;因同事关系焦虑,或许是对人际和谐的需求在发出警报。可尝试运用“引导式”、“开放式”或“封闭式”提问进行自我对话,逐步挖掘深层原因。
举个例子,当因加班产生抵触情绪时,可以这样自我提问:
为什么不愿意加班?因为想有自己的生活时间
为什么需要个人时间?因为想要放松充电
为什么需要放松?因为感觉身心疲惫
为什么会疲惫?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
这种自我询问过程,就像医生层层诊断病因,最终找到问题根源——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需求。接下来自我进行正向提问:
之前有哪些成功经验?
有哪些人可以提供支持?
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?
明确内心想法后,才能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式,比如与领导沟通、调整工作节奏、优化时间管理或自我调节等。
四、观切:将自我觉察转化为助人行动
当我们通过内观清晰认识到压力带来的情绪变化后,这些经验就成了宝贵的助人资源。在面对同样处于高压状态的同事时,我们不再简单地说“加油”“能者多劳”,而是能真正理解对方感受,发挥咨询师般的“水印子”作用,遵循“尊重、倾听、接纳、理解和共情”原则。告诉对方:“我明白这种孤立无援的感觉,上周我也经历过,要不要一起梳理下?”
这种助人过程本质上也是自我疗愈的延续。当我们把关注点从自身困境转向帮助他人时,利他行为能促进多巴胺分泌,带来强烈的价值感和掌控感。
结语:在助人中完成自我救赎
工作压力如镜,既照见脆弱,也映照出成长的可能。通过观望、观闻、观问、观切的内观四步法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管理自身情绪,还能将这些宝贵经验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力量。这种从自我关怀到社会关怀的转变,正是职场人实现心理韧性与职业价值的双重提升之道。
当我们学会把压力转化为助人情怀,那些深夜加班的疲惫、人手不足的焦虑,都可能转化为温暖他人的微光。在帮助同事、支持团队的过程中,我们终将发现:真正治愈自己的,正是那颗愿意温暖他人的心。
作者介绍
刘松霞:家庭教育指导(积极心理指导)初级34期中级13期高级4期学员,王薇华博士(弟子班)幸福力咨询师3期、幸福力讲师班2期学员。
发布于:湖南省
下一篇:没有了
